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城市,能夠「上樓」是許多市民的共同願望。而由政府主導的資助房屋,成為了實現安居夢的重要階梯。其中,居 屋 公 屋 分別一直是市民最關心的話題,兩者雖然都是為了解決港人的住屋需求,但在本質、申請資格及未來發展上卻有天壤之別。究竟您是適合租住公屋,還是應該奮力一搏抽居屋?了解清楚居屋申請資格與公屋入息上限的差異,是您規劃未來安樂窩的第一步。
公屋 vs. 居屋:一眼睇清核心定義與目標
要搞清楚兩者的分別,我們首先要從它們的「初心」——即設立目的——開始理解。一個是為基層家庭提供安穩的「避風港」,另一個則是為中低收入家庭鋪設一條「置業階梯」。
什麼是公屋?(公共租住房屋)
公屋,全稱為「公共租住房屋」(Public Rental Housing, PRH),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管理的租賃住宅。其核心目標是為無法負擔私人樓宇租金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一個安全網。住戶是以「租客」身份入住,繳交遠低於市值的租金,但並不擁有單位的業權。可以說,公屋的重點在於「住」,解決的是最基本的居住需求。
什麼是居屋?(居者有其屋計劃)
居屋,即「居者有其屋計劃」(Home Ownership Scheme, HOS),是政府以折扣價出售的資助房屋。它的目標群體是那些收入超出了公屋申請上限,但又難以負擔私樓高昂樓價的「夾心階層」。居屋申請人一旦成功抽中並購入單位,就成為了「業主」,擁有該單位的業權。因此,居屋的重點在於「有其屋」,是幫助市民實現置業夢想的政策工具。
為了讓您更直觀地理解,以下用一個簡單的表格總結兩者的核心差異:
比較項目 | 公屋 (PRH) | 居屋 (HOS) |
---|---|---|
房屋性質 | 租賃 | 購買 |
住戶身份 | 租客 | 業主 |
目標對象 | 低收入家庭 | 中低收入家庭 |
主要目的 | 提供可負擔的租住房屋 | 協助市民自置居所 |
申請資格大比拼:你符合邊一種樓嘅要求?
了解基本概念後,最實際的問題來了:我的條件可以申請哪一種?公屋和居屋的申請門檻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入息、資產、甚至家庭結構都會影響您的申請資格。以下將詳細比較兩者在申請條件上的主要分別。
資格項目 | 公屋 (PRH) | 居屋 (HOS) |
---|---|---|
申請人身份 | 年滿18歲;申請人及家庭成員必須現居香港並擁香港入境權,且在港居住滿7年。 | 年滿18歲;申請人須在港居住滿7年。家庭成員中至少一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
入息及資產限額 | 極為嚴格。家庭總收入及總資產淨值均不得超過房委會每年釐定的上限。上限較低,針對基層家庭。 | 相對寬鬆。入息及資產上限均遠高於公屋,以涵蓋中等收入的「夾心階層」。 |
物業擁有權限制 | 申請人及所有家庭成員在過去24個月內,都不能在香港擁有任何住宅物業。 | 申請人及名列申請表上的家庭成員,在過去24個月內,都不能在香港擁有任何住宅物業。 |
申請組別 | 主要分「家庭申請者」及「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設有配額及計分制。 | 主要分為「綠表」及「白表」申請者。 綠表:主要為公屋住戶。 白表:主要為符合資格的私樓住戶或非公屋住戶。 |
💡 專家提示: 申請前務必到房委會官方網站,查核最新一期的入息及資產限額,這些數字每年都可能調整。搞清楚自己屬於白表綠表分別中的哪一類,是成功申請居屋的關鍵一步。
權利與限制:上樓後有咩唔同?
成功「上樓」後,並不代表一勞永逸。作為公屋租戶或居屋業主,您所享有的權利和需要遵守的限制,構成了兩者最核心的居 屋 公 屋 分別。
🏠 居住權:租客 vs 業主
公屋住戶是租客,雖然租約穩定,但居住權並非絕對。若家庭收入或資產大幅增長,超出指定的「富戶政策」水平,便可能需要繳交額外租金,甚至被要求遷出單位。相反,居屋業主擁有單位的業權(儘管是受限制的),只要準時償還按揭,就擁有永久的居住權,不必擔心因收入變動而失去住所。
💰 財務安排:租金 vs 按揭供款
財務上的分別非常直接。公屋住戶每月只需繳交數千元的低廉租金,財政壓力較小。而居屋業主則需要承擔更複雜的財務責任,包括支付首期、律師費、印花稅,以及未來長達二、三十年的樓宇按揭供款。這是一項重大的長期財務承諾,但同時也是一項資產投資。
🔄 轉讓與繼承:資產增值潛力大不同
這是兩者在資產屬性上的根本差異。公屋單位不能自由轉讓、出租或繼承,它純粹是一個住所,不具備資產增值潛力。而居屋則是一項實質資產,雖然在出售時設有嚴格限制(例如需補地價才能在公開市場出售),但長遠而言,樓價有機會隨市場上升,為業主帶來資產增值。這也是無數家庭努力儲錢抽居屋的最大動力之一。
輪候與抽籤:邊個更快上樓?
對於申請人來說,等待時間是另一個關鍵考量。公屋採用「輪候冊」制度,申請人按遞交申請的先後次序及計分制排隊,過程漫長,目前一般家庭的平均輪候時間動輒五、六年。這是一場耐力的考驗。
居屋則完全不同,採用的是「攪珠抽籤」制度。不論您是何時遞交申請,只要符合資格,大家中籤的機會都是平等的(當然綠表和白表申請者會有配額分別)。這意味著運氣成分極高,可能一擊即中,也可能屢抽不中。這是一場運氣的博弈。
延伸閱讀:置業理財精選
- 🏠
想買樓但唔知點揀按揭?本文詳盡講解各類按揭嘅成數、利率同注意事項,幫你清楚計數,置業更輕鬆!
- 💰
了解如何合法提早提取強積金 MPF,包括以置業為理由,助您在關鍵時刻靈活運用資金。
我應該點揀?情境分析助你決策
理論講完,讓我們進入實戰場景。面對居 屋 公 屋 分別,不同的人生階段和財務狀況,選擇也大相徑庭:
-
情境一:剛組織家庭的年輕夫妻
收入不高且不穩定,儲蓄有限。這種情況下,硬著頭皮抽居屋,即使抽中也可能面臨首期和供樓的巨大壓力。相對穩妥的策略是先申請公屋,以低廉租金解決燃眉之急,穩定生活,同時努力儲蓄,待日後收入提升,再以「綠表」資格申請居屋,屆時將有更大優勢。
-
情境二:收入穩定的夾心階層
月入總和超出了公屋上限,但購買私樓又遙不可及。您的唯一目標,就是居屋。應積極留意每年居屋的申請時間,做足財務準備,計算好首期、按揭及雜費,並在符合居屋申請資格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入紙」抽籤。
-
情境三:現有公屋住戶
您手握「綠表」這張王牌,在申請居屋時享有優先權和更高的配額。若家庭收入許可,應積極考慮「由租轉買」。這不僅能改善居住環境,更能將每月繳交的租金,轉化為一份屬於自己的資產,實現財富增值。
總結:公屋與居屋的最終抉擇
總括而言,公屋與居屋是香港房屋階梯上相鄰但性質截然不同的兩級。公屋是社會的「安全網」,提供基本保障;居屋則是向上流動的「踏腳石」,提供資產增值的機會。您的選擇,不應只看眼前的公屋入息上限或居屋樓價,更應結合自身的長遠財務規劃、家庭發展藍圖以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來綜合考量。了解清楚遊戲規則,才能在這場「上樓」競賽中,為自己和家人作出最明智的決策。
常見問題 (FAQ)
Q1: 公屋住戶可以申請居屋嗎?
絕對可以,而且更具優勢。公屋住戶屬於「綠表」申請者,在申請居屋時會獲得優先配額,中籤機會遠高於「白表」申請者(即非公屋住戶)。成功購買居屋後,需在指定期限內交還所居住的公屋單位。
Q2: 抽中居屋後,可以立即賣出嗎?
不可以。居屋有嚴格的轉售限制。一般來說,在首兩年內,業主不能以高於原價的價格出售單位,且只能售予房委會提名的綠表或白表買家。若想在公開市場自由出售(即賣給任何人士),則必須在購買單位若干年後(例如五年或十年,視乎該期居屋的銷售條款),並向政府補回當年購樓時的折扣差價,即「補地價」。
Q3: 如果我的收入/資產超過了公屋上限會怎樣?
若在入住公屋後,您的家庭入息或資產淨值超出了指定的限額,便會觸發「富戶政策」。您可能需要繳交倍半租金、雙倍租金,甚至市值租金。如果入息或資產超出極高的水平,房委會有權要求您遷出現居的公屋單位。
Q4: 申請居屋需要準備多少首期?
由於有政府作擔保,居屋的按揭成數一般較私樓為高。綠表申請者最高可承造九成半按揭,只需準備半成首期;白表申請者最高可承造九成按揭,需準備一成首期。但除了首期,還需預留資金支付印花稅、律師費等雜項開支。
Q5: 單身人士可以申請公屋或居屋嗎?
可以。單身人士可以申請公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但輪候時間極長。在居屋申請方面,單身人士亦可以「白表一人」或「綠表一人」的身份申請,但家庭申請者會獲優先揀樓,因此單身人士的揀樓次序會較後,能選擇的單位亦相對有限。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