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壞處全拆解:揭秘5大隱藏陷阱,專家教你避開通脹與低回報風險

 

提及退休規劃,不少人會聯想到「年金」,視之為「自製長糧」的穩健之選。政府近年亦大力推廣,令年金產品備受關注。然而,任何金融工具都如同一枚硬幣,有其正面必有其反面。在您將辛苦累積的血汗錢投入之前,是否已全面了解年金壞處?事實上,年金背後潛藏著通脹風險、資金鎖死等問題,若規劃不當,隨時可能讓您的退休生活質素大打折扣。本文將以專業角度,為您逐一拆解年金的五大潛在陷阱,助您審慎評估,作出最適合自己的理財決策。

拆解年金5大壞處:退休規劃前必讀

年金的核心概念是將一筆資金轉化為長期穩定的現金流,用以對抗「長壽風險」,即活得比預期長但儲蓄已耗盡的窘境。聽起來相當吸引,但在美好的願景背後,以下幾個關鍵的年金壞處是您必須正視的現實。

✔️ 壞處一:通脹風險蠶食購買力

年金最常被詬病的一點,就是其對抗通脹的能力相當有限。大部分年金計劃,特別是政府年金,提供的每月年金金額是固定的。假設您在65歲時投保,每月領取$5,000,這筆錢在當下或許足夠應付日常開支。但十年、二十年後呢?

試想像一下,20年前一碗雲吞麵的價錢,與今天相比已是天壤之別。同樣道理,隨着通貨膨脹,物價不斷上漲,您手上那份固定金額的年金,實際購買力將會逐年萎縮。這意味著您的退休生活水平,可能會因為年金通脹風險而被迫下降,這絕對是規劃時必須考量的首要年金壞處

  • 固定收入的假象: 名義上金額不變,但實質購買力持續下降。
  • 長壽的代價: 活得越長,通脹侵蝕的時間就越久,影響越嚴重。
  • 醫療開支的增長: 退休後醫療費用往往是最大開支之一,其增長率通常高於一般通脹,固定年金恐難以覆蓋。

✔️ 壞處二:流動性不足鎖死資金

年金本質上是一份長期保險合約,而非活期存款。一旦您將資金投入年金計劃,就意味著這筆錢將被「鎖定」,年金流動性極低。您需要有心理準備,在供款期或年金領取期內,難以隨意提取大額資金應對突發情況。

雖然部分計劃允許投保人因特定原因(如支付醫療開支)而提取部分款項,但通常設有嚴格的條件和上限。若在保證期前「斷供」或「退保」,往往會引致重大的財務損失,取回的金額可能遠低於已繳保費。這種資金被綁死的特性,對於需要保留一定彈性資金應對不時之需(例如家人急需用錢、有新的投資機會)的人士來說,是一個顯著的年金壞處

✔️ 壞處三:保證回報率偏低難追大市

「保證」二字聽起來很吸引,但它往往與高回報絕緣。為了提供穩定的保證收入,保險公司會將資金投資於極低風險的資產,如政府債券。這直接導致了年金回報率普遍偏低。以香港年金計劃為例,其內部回報率(IRR)大約在3%至4%之間,這視乎投保人的年齡、性別及壽命而定。

這個回報率可能僅僅能追平甚至跑輸長期平均通脹。與其他投資工具相比,例如投資級別債券、藍籌股或指數基金(ETF),它們在長線持有的情況下,潛在回報通常遠高於年金。選擇年金,意味著您可能犧牲了財富增值的潛力,以換取一份「穩定」的收入。對於投資年期尚長的年輕人或中年人而言,這未必是最高效的資產配置方式。

✔️ 壞處四:私營年金的信貸風險

雖然政府年金由香港年金有限公司承保,背後有外匯基金支持,信貸風險極低。但市場上大部分年金產品均由私營保險公司提供,這就引申出私營年金風險中的「信貸風險」。

信貸風險指的是保險公司因經營不善、投資失利甚至倒閉,而無法履行其財務責任的風險。屆時,投保人可能無法按時收取年金,甚至損失部分或全部本金。雖然香港有保險業監管局的嚴格規管,以及保單持有人保障計劃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但保障額並非百分之百。因此,在選擇私營年金時,必須仔細評估承保公司的財政狀況、信貸評級及市場聲譽,這也是不容忽視的年金壞處

✔️ 壞處五:高昂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也是評估年金時最容易被忽略的隱藏壞處。當您將一筆可觀的資金(例如港幣100萬)鎖定在年金計劃中,您就放棄了將這筆錢用於其他地方的可能性。這就是機會成本。

這筆資金本可以用於:

  • 投資增長型資產: 投放於股票市場或房地產,在未來20年可能帶來數倍的增長。
  • 創業或自我增值: 將資金用於開創事業或進修,可能帶來更高的主動收入回報。
  • 更靈活的資產配置: 建立一個包含股票、債券、現金的多元化投資組合,既能抗通脹,又保持一定的資金流動性。

對於距離退休尚有很長時間的人士來說,過早將大量資金投入低回報的年金,其機會成本尤其高。這等同於放棄了利用「複利效應」為財富創造更大增長空間的黃金時期。

政府年金 vs. 私營年金:壞處大比拼

了解了年金的共通壞處後,我們再來深入比較一下「香港年金計劃」(即政府年金)與坊間私營年金的缺點。兩者雖然目標都是提供退休收入,但在設計和條款上各有軟肋。

比較項目 政府年金 (香港年金計劃) 私營年金
主要壞處 缺乏彈性,抗通脹能力弱。
固定派息,購買力易被蠶食;投保年齡限制嚴格(60歲或以上)。
條款複雜,存在信貸風險。
回報含非保證成份,實際收入不確定;需承擔保險公司違約風險。
通脹風險 極高。每月年金金額終身不變,無法抵禦通脹。 部分產品設有「增額」或「分紅」機制,聲稱可抗通脹,但通常為非保證。
繳費方式 僅限一筆過繳清保費,對現金流要求高。 提供分期繳付(如5年、10年),但總保費成本可能更高。
稅務優惠 無。 政府年金保費不能用作稅務扣減。 合資格延期年金 (QDAP) 保費可享扣稅優惠,但需留意條款是否符合個人需要。
信貸風險 極低,由政府全資機構承保。 存在,視乎個別保險公司的財政穩健度。

總括而言,政府年金的壞處在於其「過於穩健」而導致的僵化和低回報;而私營年金的壞處則在於其複雜性、不確定性和潛在的發行人風險。想了解更多年金產品的資訊,可參考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的說明

甚麼人士應該警惕年金壞處?

年金並非適合所有人的「萬靈丹」。某些群體在投保前,更應加倍警惕上述的年金壞處,以免作出後悔的決定:

  • 距離退休尚遠的年輕人: 您的最大資產是「時間」。過早將資金鎖定在低增長的年金中,會嚴重扼殺複利效應的潛力,機會成本極高。現階段應著重於增長型投資,建立更進取的資產組合。
  • 需要高流動資金的人士: 如果您的儲蓄是唯一的緊急備用金,或您預期未來數年有大額開支(如子女教育、置業首期),那麼年金的低流動性將會是致命傷。
  • 具備投資知識且追求更高回報的投資者: 如果您有能力自行管理投資組合,並願意承受適度風險以換取更高回報,年金的保守策略可能無法滿足您的理財目標。
  • 憂慮通脹的退休人士: 如果您非常擔心未來物價上漲會侵蝕退休金的價值,選擇一份固定金額的年金可能無法讓您安心。您可能需要考慮其他能提供通脹掛鈎收入的工具。

年金之外的退休理財選擇

認清年金 壞處後,您可能會問:「那麼,除了年金,還有甚麼選擇?」事實上,構建一個穩健的退休收入組合,應採用多元化的策略,而不應單靠一種工具。以下是一些可與年金互補或替代的選項:

  • 高息藍籌股: 選擇財務穩健、派息紀錄良好的藍籌股,股息收入或可隨公司盈利增長,有助抵禦通脹。
  • 債券或債券基金: 提供比年金更佳的流動性,且可根據不同風險偏好選擇不同信貸評級的債券。
  • 物業逆按揭(安老按揭): 適合擁有已供滿物業的長者,將物業資產轉化為穩定現金流,同時可繼續安居。
  • 銀色債券: 由政府發行,風險低,且提供與通脹掛鈎的保證利率,是抗通脹的有效工具。

結論

總結而言,年金作為退休規劃工具之一,其「保證」和「終身」的特性確實能為部分人士帶來安全感。然而,我們絕不能忽視其背後顯著的年金壞處,包括通脹蠶食、資金缺乏彈性、回報偏低、潛在信貸風險及高昂的機會成本。在作出決定前,務必先清晰評估自身的財務狀況、風險承受能力、未來資金需求以及理財目標。一個成功的退休規劃,往往是多元化資產配置的成果,而非孤注一擲。年金可以是您退休組合的一部分,但不應是全部。深入了解其優劣,才能確保您的金色晚年,真正活得安穩而有尊嚴。

關於年金壞處的常見問題 (FAQ)

Q1:年金保證回本,是否就沒有風險?

「保證回本」不等於沒有風險。首先,它無法保證您的購買力不被通脹削弱,這是最大的年金壞處之一。其次,若在保證期前提早退保,仍會蒙受重大損失。對於私營年金,更要考慮承保機構的信貸風險。因此,「保證回本」只保障名義上的本金,並未覆蓋所有潛在風險。

Q2:既然年金回報率低,為何還有人購買?

主要原因是尋求「確定性」和「省心」。對於不擅長投資、風險承受能力極低,且極度恐懼「人還在,錢沒了」的退休人士,年金提供了一種無需費心管理的穩定現金流。他們願意犧牲潛在的高回報,以換取一份可預測的終身收入,對沖長壽風險。

Q3:私營年金的非保證回報能否有效抵抗通脹?

理論上有可能,但實際效果不確定。「非保證回報」(或稱紅利)通常與保險公司的投資表現掛鈎,市況好時可能會派發較多,有助抵銷部分通脹影響。然而,它是「非保證」的,意味著市況差時可能派得很少甚至沒有。將抗通脹的希望完全寄託於不確定的非保證回報上,本身就存在風險。

Q4:如果我中途急需用錢,投保年金後真的沒辦法嗎?

辦法有限,且代價高昂。如前述,年金的流動性是其主要壞處。您可以選擇「退保」,但通常會損失大量本金。部分計劃允許「保單貸款」,即向保險公司借用保單的部分現金價值,但需要支付利息。政府年金則允許因指定醫療開支而提取餘額,但條件嚴格。總而言之,處理方法都非理想,最好的策略是投保前確保已預留足夠的應急錢。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