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保險作為一種兼具保障與理財功能的金融產品,近年來在香港及亞洲市場備受關注。然而,圍繞「儲蓄保險陷阱」的討論從未停歇,不少人質疑其回報是否真如宣傳般吸引,甚至擔心誤踩理財誤區。講經MAN 將深入剖析儲蓄保險的常見陷阱,並提供實用建議,助您在選擇儲蓄保險時避開風險,實現穩健理財目標。
>>相關閱讀:儲蓄保險VS.銀行定存:哪個更適合你的資金增值需求?
什麼是儲蓄保險?為何備受爭議?
儲蓄保險是一種結合人壽保障與儲蓄功能的保險產品,投保人透過定期或一筆過繳付保費,期望在保單期滿時獲得保證及非保證回報。短期儲蓄保險(3至5年)適合短期理財目標,而終身儲蓄保險則更適合長期規劃,如退休或子女教育。然而,坊間常傳「儲蓄保險呃人」的說法,主要源於其潛在風險與不透明的回報結構。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的數據,截至2025年,儲蓄保險產品的投保量持續增長,但投訴案例中,近四成與「誤導銷售」及「回報不如預期」有關。以下我們將逐一拆解儲蓄保險陷阱,幫助您更清晰地認識這類產品的風險與優勢。
儲蓄保險陷阱一:非保證回報的誤導
儲蓄保險的宣傳往往強調高回報率,如年化回報4%或以上,但這些數字大多包含非保證紅利。根據整理分析,非保證紅利受市場表現、保險公司投資策略等因素影響,實際派發金額可能遠低於預期。例如,某保險公司的三年儲蓄計劃宣稱年化回報達4.4%,但細閱條款後,保證回報僅為2.5%,其餘依賴市場表現。
避險建議:
- 投保前要求保險顧問提供「保證回報」與「非保證回報」的詳細比例。
- 參考保險公司過往的紅利實現率(Fulfillment Ratio),以評估其承諾的可信度。
- 使用內部報酬率(IRR)計算實際回報,確保能抵禦通脹(香港近十年平均通脹率約3%)。
儲蓄保險陷阱二:流動性風險與退保損失
儲蓄保險通常要求投保人長期供款,若中途因突發財務需求退保,可能面臨高額損失。根據市場資料,短期儲蓄保險若在首兩年退保,投保人可能僅收回70%至80%的已繳保費,遠低於預期儲蓄金額。長期保單的退保損失更顯著,尤其在保單早期,現金價值可能低於已繳保費總額。
避險建議:
- 在投保前評估個人財務流動性,確保能持續供款至保單期滿。
- 選擇靈活的保單條款,如允許部分退保或保費假期(Premium Holiday)。
- 保留3至6個月的緊急資金,避免因急需現金而被迫退保。
儲蓄保險陷阱三:通脹侵蝕回報
通脹是儲蓄保險的隱形敵人,特別對長達20年或以上的終身儲蓄保險影響更大。以香港為例,假設未來20年通脹率保持在年均3%,今日的100萬港元到2045年可能僅相當於55萬港元的購買力。若保單回報無法跑贏通脹,實際財富可能大幅縮水。
避險建議:
- 選擇內部報酬率(IRR)高於通脹率的保單,確保財富保值。
- 考慮將部分資金配置於其他抗通脹資產,如股票基金或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
- 定期檢視保單表現,必要時調整理財策略。
儲蓄保險陷阱四:預繳保費的潛在風險
許多短期儲蓄保險鼓勵投保人一次過預繳保費,以換取更高的保證回報率。例如,Chubb Life的三年儲蓄計劃顯示,預繳保費的年化回報可達4.4%,但若中途提取資金,可能損失部分利息甚至本金。此外,預繳保費會降低資金流動性,對需要靈活現金流的投保人不利。
避險建議:
- 謹慎評估預繳保費的必要性,確保手頭有足夠流動資金應對突發情況。
- 比較不同保單的預繳與分期繳費方案,選擇最適合自身財務狀況的選項。
- 確認退保條款,了解提前提取資金的損失程度。
儲蓄保險的優勢:適合特定人群
儘管存在陷阱,儲蓄保險對某些人群仍有吸引力。對於缺乏儲蓄紀律的「月光族」,儲蓄保險的強制供款機制有助養成儲蓄習慣。此外,短期儲蓄保險的穩定回報(3至5年期滿)適合有明確短期目標的投保人,如旅遊或購車。終身儲蓄保險則為退休或子女教育等長期目標提供保障與理財雙重功能。
專家觀點:
定方財務顧問副總邱茂恒指出:「除非您缺乏儲蓄目標或急需強制儲蓄,否則儲蓄保險不應是唯一的理財工具。建議將保險與投資分開,優先為家庭主要收入者購買足額保障,再考慮其他高效率投資方式。」
如何選擇適合的儲蓄保險?
- 明確理財目標:短期儲蓄保險適合3至5年的目標,終身儲蓄保險則適合20年以上的長期規劃。
- 比較保證回報:優先考慮保證回報率高且穩定的保單,謹慎看待非保證紅利。
- 評估保險公司信譽:選擇歷史悠久、財務穩健的保險公司,如Chubb Life、Manulife或HSBC。
- 諮詢專業顧問: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意見,避免被銷售話術誤導。
- 定期檢視保單:每年檢查保單表現,確保與個人財務目標一致。
結論:聰明避開儲蓄保險陷阱
儲蓄保險並非「呃人」,但其複雜的條款與潛在風險確實需要投保人謹慎對待。透過了解儲蓄保險陷阱,如非保證回報、流動性風險、通脹影響及預繳保費風險,您可以更明智地選擇適合的保單。最終,儲蓄保險應作為整體理財規劃的一部分,結合其他投資工具,才能實現財富增值與風險保障的平衡。
*文章內容僅作為分享及參考用途,而非專業投資建議。由於個人情況及需求不同,您可以聯係 講經MAN 團隊或咨詢您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